8/30研究助理第六天

 任務與進展

(今日)

1.聘僱之事

  • 申請紅卡(完成)

2.協助評估

  • COT說明手冊
  • 熟悉ATLAS操作
  • 培訓coding:一二八(9/1前完成)
3.準備OSCE

(明日)

1.聘僱之事

  • 至中山醫報到
(後天)
1.協助評估

  • 培訓coding:一二八(9/1前完成)
  • COT說明手冊
2.準備OSCE
3.閱讀研究計畫
  • 發展與驗證職能治療實習學生醫病溝通OSCE

與教授討論、心得與困難

今天一早就與教授討論了許多,有些自己一直以來的疑惑有微微的正在解開的感覺。以下紀錄之:

1.由於在大學有比較熟識的老師,教授建議可以與老師多聊聊,了解他都在做什麼、是不是我會喜歡的,如果我感興趣的話,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要如何做才能與老師走上同條道路。

前幾天有稍微想過要如何知道自己到底想走臨床還是研究這個問題,我想教授今天跟我提及的便是其中一種方式吧~

2.天份與努力:當我跟教授提到自己從以前便不是個有很多天份的人,只能用努力的方式。教授告訴我其實99%的人都是這樣的。況且要精熟一件事是多麼的困難,就好比溝通技巧就可以分成8個向度,每個向度都要有天分或是精熟,是很困難的一件事。 

在教授這樣說之前我雖然也知道精熟一件事的不容易,但卻還是會用比較不且實際的標準要求自己,常常很多人都會對我說不要急躁,給自己時間慢慢成長。但我卻常常因為短期內看不到自己的進步、或是覺得進步幅度太小太慢,而感到挫折。但教授舉了溝通技巧的例子後,我好像能更具體的明白,要精熟一件事需要做很多的準備,有很多的面向都需要去進步,並不是指努力到某些面向變得成熟了,這件事就會精熟。我似乎可以用更客觀的方式去面對自己的不足了。

3.自信心:自信心的來源是需要有一定的成就,這通常是很難的,需要到碩博士,甚至是當教授時才會漸漸有所成就,因此中間需要好幾年的時間,且都必須是很努力的。

我經常會去檢討自己缺乏自信的缺點,而這也是我認為自己一直以來最大的弱點(包含在實習時)。我認為自己算是蠻能發掘自己不足的人,包含猶豫不決、易受情緒影響、臨場反應弱、抗壓性不高等。但我在經過實習後告訴自己,如果我沒辦法像別人一樣臨場反應好、表達好、有創意,那我就用經驗的累積與努力來補足,而我的自信心也許也能在累積越來越多成功與成就的經驗下,慢慢增加吧~

4.好的標準:當不知道該怎麼做、這麼做好不好時,就問!這句話從上禮拜來到這裡後教授已經跟我說過很多次了😅😅我覺得自己需要盡快去改變(雖然有點沒信心,但要逼自己試試看><),而教授不斷的提醒其實也給我很大的幫助與鼓勵。

在實習時我對很多事情都不確定也沒把握,相比同儕雖不確定但果斷選擇嘗試,我反而是用比較畏縮或保守的方式,其實也導致有幾位老師都認為我太過畏縮。從第一站實習我很多時候遇到困難都選擇不說,到第二三站我開始會主動詢問老師問題,當時我認為自己一站比一站還適應,雖然提問時仍然要提起許勇氣,因為擔心老師覺得我的問題很蠢、擔心老師覺得我的問題太多等等(所以當教授不斷提醒我有問題就問,都不是問題時,我其實安心很多)。但回想起來,勇敢提問之後我真的比較沒這麼茫然了,讓別人知道我很菜或是我的問題很蠢,好像也沒有到這麼可怕了😂之後也繼續朝這個方向努力~希望能越來越敢發問。

5.面對不足的勇氣:由於不敢面對,所以需要推一把,面對並露出缺點後才有機會改善,否則怎麼知道自己好在哪裡、哪裡有需要改進? 躲起來讀書的效果也有限,就如溝通技巧需要實際去練習,光是一直看效果也有限。

教授的話真的直接說中我😂,其實我很怕自己做不好之後,別人教我我還是做不好,大家都說犯錯一次沒關係,但不能重複犯錯。可能因為自己幾次做不到不重複犯錯的經驗,所以之後總是在別人教我之前,就開始擔心自己又會不斷犯錯。但教授說的很有道理,我把我的缺點藏起來不去面對,是連進步的機會都沒有,在嘗試前不該想這麼多,也該給自己機會面對缺點、成長。



Share:

Related Posts:

0 comments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