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929 coding討論

❗可解決的問題

1. 通篇皆有的問題可以co較明顯的紀個地方代表。

2. 答非所問:溝通時容易出現誤解的狀況
不須標註(未答非所問)→ 當下立即釐清與修正 
 
需標註(答非所問)→當下未釐清  

3. 打斷病人的話:溝通時容易出現此不小心打斷的狀況
不須標註(未答非所問)→ 發現後馬上將話語權還給病人 (兩人同時說話)T : 不好意思,您先說。 /  中斷內容為病人的補充說明,不會因中斷使病人問題沒有被回應到 P : 定向感是指時間嗎?因為你剛剛說...T : 對,就是指時間、日期等等。 
 
需標註(答非所問)→中斷內容為病人的其他問題,會因中斷使病人問題沒有被回應到  P : 定向感是指時間嗎?還有那個... T : 對,就是指時間、日期等等。 

4. 連接詞:用於議題轉換期間,通常不會出現在會談初期。

5. 7-04(根據病人需求提出治療計畫)→7-05(詳細討論或說明治療計畫)→7-06(明確說明治療計畫)→7-07(詢問病人是否接受此計畫)

6. 6-1(議題)→6-2(議題中需考慮的面向)

7. 避免隨意轉換議題:

不須標住(未隨意轉換)→在大議題中,蒐集需要的資訊 {中風對工作的影響(慣用手)中風對工作的影響}/ 治療師未深入詢問議題便快速轉換至下一議題(技能不足而非溝通技巧不足)

需標註(隨意轉換)→議題跳躍,整段不知道主題到底為何

8. 在回應病人問題後,可用6-9(轉換議提前稍作暫停或主動詢問,使病人有時間思考、回應)來確認病人可否接受這樣的回應,或是用3-10(詢問有無需要補充說明之處)。較不適合使用3-9(訊問病人對前述內容是否有理解,而非接受) 

❗不一致之處

1. 2-13題目為:病人需要安慰時,給予安慰,然而其定義為:避免病人可能出現情緒低落等負向情緒、適用時機為:病人無法做到/完成一些任務/活動時。
然而在P6中擔任過SP的柔潔學姊表示他並不覺得自己(P6)需要被安慰。(需要(不符合)、無法做到(符合)),似乎出現coding上的困難。
最後我們認為即使是因做不到而出現的情緒仍有程度之分,未出現情緒者不需做到2-13、稍微出現情緒者需做到2-13、出現較多情緒者需要做到5。
但程度的感受與標準皆過於主觀,導致在coding時2-13我與柔潔學姊的結果仍不一致。
10/2與柔潔學姊達成一致:有出現可能需要安慰的情狀就須做到2-13,相似於寧可錯殺不可錯放的概念。

2. 連接詞:「那」你目前...,此處的「那」到底算不算連接詞?
培訓時怡晴學姊與我的結論為:算是連接詞;但柔潔學姊則認為有疑慮,因此不算。
目前我仍依照原先培訓結論判斷,若確定有變化會再跟我說。
怡晴學姊後續將在與團隊討論並統一。

3.開放式問句:是A還是B(選擇題):算是封閉式問句還是開放式問句?
培訓時怡晴學姊與我的結論為:算是開放式,因為不屬於YES/NO Q;但柔潔學姊則認為有縮小範圍,只可從中挑選,因此算封閉式。
目前我仍依照原先培訓結論判斷,若確定有變化會再跟我說。
怡晴學姊後續將在與團隊討論並統一。

❗目前無法解決的問題

1.T:想問一下,自從你上次那個右手那邊不能動,然後到現在還有影響嗎?

   P:你是說中風嗎,還是車禍?

此情境為治療師未表達清楚此處的上次(代詞)代表的為何。
我們認為若病人當下立即提出疑問,治療師與其釐清,則無問題 ; 
但獲病人未立即提出疑問,直接依照其想法(應該是在問我上次中風之後吧)回應,則可能導致治療師蒐集之資訊有誤,或在會談後續才發現治療師詢問的與病人回應的為不同的東西。如此一來便有問題了。
然而目前未有適合的項目可以用來標註,因此目前未能對此情境進行coding。

2.(討論工作內容)

   T:哦好。那想請問一下,就是你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?

   P:我是右撇子。

   T:哦。好,那想問一下...

   (詢問住院期間有無不方便之事,如洗澡、吃飯等)

理想狀況為{工作(慣用手)工作},如此一來即可標註6-1、6-2有做到,然而個案在詢問完慣用手後並未針對慣用手對工作之影響做討論,因此無法將詢問慣用手當作6-2。
接下來,因為詢問慣用手已無法被當作一大議題中的必要詢問資訊,若當作一個新議題則會轉換太快,應標註6-7(若「那」不算連結詞的話,因為此處即使病人有說「那」,仍感受上轉換太快太突然)
但其又不該是個議題(6-1定義中未出現一句話就可解決的議題範例),因此照理來說不可標註6-7可改善。
目前尚未有辦法解決此問題,因此遇到此問題時會先以6-7來進行標註,或是選擇不標。


Share:

Related Posts:

0 comments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