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務與進展
本週進度:
1.聘僱之事
(1)紅卡補件(完成)
2.閱讀
(1)COMPACT、COT發展 (完成)
3.COT(主要任務)
(1)培訓coding:第一份(已交出,尚未檢查一致性) →粗估共花約20小時完成
(2)培訓coding:第二份(已交出,尚未檢查一致性) →粗估共花約7-8小時完成(篇幅較第一篇短)
(3)培訓coding:第三份(尚未交出,預估今日9/11下班前完成,並跟學姊約下週討論) →目前粗估已花約5-6小時
(4)遇問題時與怡晴學姊討論(完成)
- 已越來越熟悉:有時仍需翻閱說明手冊確認,但以不需分成多次進行(約分成兩次可完成,一次全部項目都coding、一次檢查並特別對不確定的段落再次coding)。
- 對少數項目仍模糊:如3-09、6-09、5等等。
- 可改善之評論與最終coding的一致性尚未確定如何,須等學姊檢查後再討論。
- 本週預計完成第三份,若檢查後一致性可以就會開始進入評分;若仍不可以就會再培訓第四份。
4.協助查詢個案資料
- 三位(完成)
5.教授問的問題
- 溝通技巧對職能治療過程中的影響程度(尚未完成)
下週進度:
完成本週尚未完成之事、持續coding的培訓
心得與困難
1.找到提升自己coding效能的方法:
由於需注意的項目有約70多項,因此除了多做多熟悉外,也稍微用小技巧幫助自己能更好的完成。
- 根據在coding時比較常見的項目及、目前自身對項目的熟悉程度及各向度所包含內容之多寡,將各項度分為:
向度一"起始會談"
向度二"支持""關心"
向度三"完整傳遞訊息""蒐集資訊"
向度四"接收"
向度五"同理"
向度六"主導會談"
向度七"確認餐與決策程度""達成雙向討論"
向度八"結束會談"
↓
分辨當前逐字稿段落屬於何類
如此可以幫助我有效的搜尋自己是否有漏掉的項目。
- coding的原則可分為:
標註有做到的關鍵句
標註有做到的關鍵句,至少1-3個
標註未做到的關鍵句
標註有做到的關鍵句及沒做到的關鍵句
標註有做到的關鍵句,至少1-3個及沒做到的關鍵句
其中"標註有做到的關鍵句,至少1-3個"的項目通常會反覆出現於逐字稿,因此可以將這些項目列出,一旦coding滿3個就將該項目劃掉,之後在逐字稿若又再次遇到符合的即可直接忽略。
- coding至每1-2段議題結束後(視議題大小)暫停,瀏覽右邊coding項目欄位,回想前面內容是否有符合卻沒標記到的地方。
- 將coding當下所遇困難記錄下來,之後一併與學姊討論。
2.在coding所遇到的困難
(等待學姊答覆中)
- 逐字稿中出現實習生提醒個案小心,此亦是表示關心的一種,但與2-12定義中較典型直接的關心(會累嗎?會不舒服嗎?)有所差異。
- 逐字稿中出現實習生告知個案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內容,但未告知其目的,屬於6-04,但能屬於3-08嗎?(學姊似乎有在延伸並想到其他問題,但當下未跟學姊釐清)
- 2-15的定義為個案"主動"提出,所以當治療師詢問後,個案說出自身看法,治療師接納,如此便不算在2-15嗎?另外,當個案提出之事情並非自身看法,而是一件客觀事實(如治療師詢問之前醫師治療方向,個案表示當時主要是希望醫師針對...去做治療...),如此便不屬於2-15對嗎?
(已解決)
- 認為自己想較多,其他人在coding時也許不會這麼鑽牛角尖
→老師回覆:想很多並沒關係,但要能夠具體明確講出原因,講出之後他們會判斷重不重要,若不會影響很多,之後我就不用太在意,但若影響很多,就會針對我提出的點再去調整。
3.在coding時的觀察與心得:
- 回顧自身溝通表現:發現自己在向度六"主導會談"及向度七"形成共識"較弱,且自己未曾注意過,逐字稿中有時會出現比較好的例子,之後可以多加留意並學起來!。
- 發現實習生常出現的問題:雖然目前僅看過三份逐字稿,但能發現這三位學生都經常漏掉3-09、6-04、6-09等項目(多為"主動詢問個案是否有理解、是否需要補充說明"及"說明做此評估之目的"),也使我不斷去回顧自己有無做到,若沒有下次一定要做到。
- 運用在生活中:閱讀幾次這些項目後,有時會在謝老師與我說話時看到溝通技巧的影子,如謝老師總是會與我確認是否有了解、有無需要在釐清的地方、詢問我的意見等等。也許之後我可以試著注意看看平時身邊以及自己在溝通時的狀況。
與教授討論
1.在觀察逐字稿時,不應隨機而應用有系統的方式去觀察。應先了解此段為何溝通技巧,即可知道是不是自己感興趣或想加強的部分,這樣在學習上會更有條及方向,才不會一切憑隨機與運氣。
2.部落格在書寫時有層次是很好的,但要注意:
- 標題與內容是否有連貫、呼應
- 用詞應更加清楚與具體,而非模糊不清、有寫等於沒寫、太過籠統等
- 內容屬於what、how、why,此三部份都分別會出現用詞不夠清楚的時候
3.在聽不懂老師的話時,即使在問幾次老師會感到不耐煩也是老師的事,我要做的事就是繼續釐清,因此即使之後我找別人釐清,別人的話也不見得是老師想表達的意思。
0 comments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