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先認為可能有的效果似乎都沒有想像中好...?
嘗試前想法 |
嘗試後發現 |
需花費之時間下降 |
需花費之時間約下降1小時多(原6-7小時變為約5小時) |
評估者間一致性提升: 只根據字面做coding,不解讀文字的情境與含意 |
評估者間一致性仍可能不佳: 若交由機器去做coding也許能做到不解讀文字情境與含意,只根據字面做coding,但就如同人們在看小說時一樣,一段文字看過去腦中會浮現不同的畫面,且腦海裡闡述文字的語調也都不相同,因此每個人對這段文字仍會容易出現不一致的解讀 |
1.逐字稿的正確性與詳細程度變得非常非常的重要
常見狀況
您與你(1-08)、啊你覺得與那你覺得(6-07)、個案之嘆息聲(5)、停頓處(3-06、6-09)、打斷發言與幫忙提詞(4-04)、個議題間花費之時間(6-11)
特殊狀況
搞混說話對象:
病人不是在對治療師說話,但由於逐字稿看不出來,因此被標註4-02可改善
治療師不是在與病人說話,但由於逐字稿看不出來,容易被當作可coding之內容
個案狀況:
逐字稿中看出病人當下有想吐,需聽音檔才可了解病人當下之狀況
評估狀況 :
從逐字稿中無法得知病人是否已開始進行評估且做不到(需做到2-13),或是仍在評估說明之階段(不須做到2-13)
💭若將逐字稿打得非常詳盡及正確,可能會遇到之問題可參考:將逐字稿打得很詳細之後...
2.OT之副語言無從得知
即使治療師說出之話語適當,也不能確定其副語言是適當的,如同之前coding時,有一位治療師在病人表達自己做不到某件事且帶有低落語氣時,仍用歡快的語調表達了解。只看逐字稿會認為其有做到4-02,甚至是同理的表達瞭解5-08,然而治療師的回應其實並不恰當。
3.情緒出現與否
即使有些時候會出現較明顯的情緒表達,如:我覺得很困擾、這是最讓我擔心的事等等。
-但有時仍會有例外的狀況,如:就是會比較麻煩一點啦、是有點困擾啦等等,單純用陳述事實的語調表達,並不需要同理(若這時治療師同理我,我反而會覺得:幹嘛啊...?有這麼嚴重嗎?我沒覺得我很慘為什麼他要這樣?)
-最後就是,病人還經常會出現一些較隱含的情緒,這就是需要透過表情、聲音去發覺的。
4.情緒延續到哪
在coding時曾遇過一大串全部都是同理情境的狀況,從一開始的察覺、引導、表達理解、具體說出想法等,一直到給予具體建議,最後又再次出現具體說出想法等。
當沒有聽音檔時會很難判斷同理情境到哪裡結束,中間的給予具體建議到底是同情情境(5-11),還是單純給回應 (3-11)? 最後又再次出現的具體說出想法到底是同理情境(5-09)還是不是(4-05)?
這些都是需要根據治療師與個案是否仍帶有情緒之語氣來判斷。
5.病人表達不佳時
有時會遇到病人表達不清的狀況,但若有聽音檔的話,至少可以知道病人是用什麼樣的語氣去表達,是否真的有需要同理?
6.容易忽略細節
在閱讀逐字稿時容易忽略掉語句的流暢度等細節,但聽音檔時容易因為聽到而發現有不流暢或用詞奇怪、不小心忽略病人等等的問題。
1.花費時間稍微減少
2.較不容易受音檔前段之氛圍影響
0 comments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