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T 流程 2.0

 🔆 coding時之各項目注意事項可以參考研究助理第五週9/29 coding討論10/2 coding討論

💁一、coding

①第一次coding(第一次會談)

將第一次會談之逐字稿完整coding一遍
注意🔎
過程中可參考COT CODING小整理中,標註1-3個即可項目: 
當那些項目之"有做到"者達成3個後,後續內容中僅需標註"可改善"者,所有"有做到"者皆可直接忽略。

第一次評分

將第一次會談coding後之逐字稿輸出成report,根據此report進行第一次評分,找出尚無法評分之項目。

③分類上無法評分之項目

將尚無法評分之項目根據"可能出現之位置"進行分類。如下圖為例:
黑字為該項目之內容,紅字為項目可能會出現之位置

④第二次coding(第二次會談)

當看到紅字內容出現時,即可注意該位置是否出現這些尚無法評分之項目,並進行第二次會談之coding。 
注意🔎
coding時若出現以下狀況者仍需coding。
(1)可改善者
(2)未包含在COT CODING小整理中,標註1-3個即可之項目,但有做到者 

⑤評論區之前後文檢查

在將所有項目都完整coding後,可參考COT CODING小整理中,需在評論處貼上前後文之項目,確認應貼上前後文至評論處之項目皆有做到。

💁二、回饋禮包 

①回饋禮包1(coding)

將完成後之coding匯出,並修改及調整。

❶修改標題

❷修該評論處格式(【可改善】、手動換行...)

❸修改內容格式(字型、行距、頁碼)

❹匯出pdf檔,並更改檔名

回饋禮包2(評分表)

根據回饋禮包1之內容去做評分

❶分數一律黃底、方框

❷匯出pdf檔,並更改檔名 

製作雷達圖

根據評分表之內容將每個項目填上,並將最終各向度之NA數量做統計,若NA項目之數量佔該向度的50%以上(不含50%),則在雷達圖中不須呈現。

回饋禮包3(回饋單)

將雷達圖放於回饋單中,並根據回饋禮包1之內容給予回饋。

❶列出5-8項優點(建議依照向度之順序,且未放置於雷達圖中之項度也可依照其實際表現給予回饋)

❷列出可改善之處(分數低於90%之項度皆須),數量依據的該項分數決定,越低者則可改善之建議越多(建議依照向度之順序,且未放置於雷達圖中之項度也可依照其實際表現給予回饋)

❸匯出pdf檔,並更改檔名

回饋禮包4(逐字稿原稿註記)

❶將兩份逐字稿合併至一word檔
❷將回饋禮包3中有列出之優缺點,在word檔中備註

⑥回饋禮包5(回饋須知)

❶填上基本資料及活動狀況記錄
❷填寫NA的項目及原因

回饋禮包0(ATLAS專案、檢查單)

將回饋禮包全部上傳至雲端



完成!!🙌🙌 (1.0→2.0可節省至少1小時,但熟悉程度也須提高)
Share:

Related Posts:

0 comments:

張貼留言